增长能力就是持续作出正确决定的能力。
对于「增长」,关注得比较早,跌跌撞撞的从「一脸懵逼」一路走到「懵懵懂懂」。
在此期间,也阅读过几本很不错的书籍,比如:《增长黑客》、《首席增长官》……,从这几本书中吸取到的更多是「术」层面的知识。然而,总觉得始终没有抓住那个「一」,或者说,没有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「增长」,也就是「道」的层面。
之前有在「得到」上学习梁宁的《产品思维30讲》,甚有收获。现其也开了《增长思维30讲》的课程,被「关」在家里,也没啥事,遂抽时间认真学习了一番,还是有一些收获的。
按照梁宁所讲,「空白是曾经束缚市场的限制性条件改变了,压制市场的天花板被打开了,新一层的空间出现,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」,很是认同。
理解这一点其实相对比较容易,比如说「人们打发时间」的需求一直客观存在。在没有网络的年代,可能是通过阅读、溜冰、唱K等方式去熬时间;在PC时代,则是通过端游、看视频、聊QQ、YY等方式;在移动互联网时间,大家则是通过抖音、快手、手游等方式。那么在未来的VR时代,那么人们又通过什么的方式去熬时间呢?
需求还是那个需求,只是满足需求的产品形态改变了,而改变这个形态的是各种限制条件,每去掉一个限制条件,就出现新的产品形态,同时淘汰了旧形态的产品。
草莽初创要有机会观,发散,收敛,找到破局点,锁定资源,冲冲冲;
腰部企业要有系统观,找准自己的生态位。理解所依附的系统,并做系统里重要的事。
头部企业要有世界观,需要占领制高点。字节跳动的张一鸣觉得世界由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组成(ps.这个跟供应链的五要素何其相似,差别在于「商品流」替换「人流」),而字节跳动要做信息流的集大成者,所以在他的世界版图中,横轴是信息流的各种品类,纵轴是人群。
顶部企业要有历史观,需要跨越周期。企业的样子是用户需求、自身基因和限制性条件等三个因素形成的,企业要跨越周期,就必须新的一条增长曲线,而这个曲线的次那个城,应该是在新的限制性条件里,从自身基因出发,继续回答恒定的用户需求。
这让我想起OTA行业的各种「杀熟」,貌似把用户关起来,就可以任意宰割了。
个人认知里,大部分互联网企业,用户的忠诚度都是很低的。比如说,生鲜行业里,一个用户的手机里装几家App,哪家便宜买那家,用户的迁移成本极低。
在行业里较为成熟的企业,应当得考虑如何让用户保持「忠诚」,而不是急着割韭菜。
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是很波动,每每回想,都很自责,为啥我总跳来跳去呢?是我不成熟,太浮躁,或者是自己选择太草率?
时至今日,也不能说对此彻底释怀了,只不过找到了安慰自己的「借口」。
虽纵深不够,但横向拓展较多。如果适时的选择一个方向深入,岂不是恰好成为一个T型人才,哈哈!
横轴是利益相关,纵轴是影响相关。
从大的产品方向决策,到小的功能设计,均会涉及到很多角色(人),他们相互影响、作用。那么如果在事情推进之初,搞清楚谁对这个事情有影响、这个事情影响了谁、谁是获利方、谁是利益受损方,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以及借势推进,达成目的。
用户关系从浅到深有流量、用户、会员、共同体四个层次,流量要资源、用户要感受、会员要归属、共同体要责任。
联想到当下热门的下沉市场以及私域流量,每一个KOB做的生意,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熟人生意。企业在借助KOB去实现业务发展的过程中,既要考虑企业与KOB的关系,还要考虑KOB与他们客户的关系,因为KOB做的是熟人生意,决不能因为简单、粗暴的企业和KOB的关系,导致KOB失去客户,一旦KOB失去客户,意味着失去关系,甚至在本身不大的关系圈里无立身之处。
《增长思维30讲》包含内容比较多,大至框架思维,小至实操(比如如何发现机会),均有涉及,还是值得学习的。
《增长思维30讲》导图: